“五子良将”这个称呼,出自陈寿在《三国志》里为张辽、乐进、于禁、张郃、徐晃五人所立的合传,其中写道:“太祖建兹武功,而时之良将,五子为先。”换句话说,这五人是曹操麾下最具代表性的将领之一。不过若论亲近程度和政治地位,他们与曹操的本家夏侯、曹氏子弟相比,还是要逊色许多。史书记载:“夏侯、曹氏,世为婚姻加配网,故惇、渊、仁、洪、休、尚、真等并以亲旧肺腑,贵重于时,左右勋业,咸有效劳。”由此可见,五子良将多半充当的是夏侯、曹家族人的下属角色。即便在后世的《三国演义》中,也能看到他们的武力和威望远不如诸夏侯曹,比如在单挑时,几乎没有谁能与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、曹洪、曹休正面对抗。
其中曹休被曹操誉为“曹家千里驹”,后来的战场上也确实屡建奇功。比如下辨之战中,曹洪能击败张飞、马超的联军,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曹休的调度与勇猛。曹操当时还特别称赞他说:“汝虽参军,其实帅也。”若仅从《演义》角度观察,曹操的这些至亲兄弟子侄确实非同寻常,马超与他们交锋时也感到棘手。潼关之战便是明证:马超先后在数十回合内击败于禁与张郃,将曹操逼得割须弃袍,而五子良将早已四散逃命。关键时刻是曹洪挺身拦下马超,奋战四五十合才逐渐不支,好在夏侯渊率兵及时赶到,才让曹操转危为安。由此也能看出,“打虎还得亲兄弟”,危局之中,真正能救曹操的,往往是诸夏侯曹。
展开剩余70%再看五子良将的武功,虽然张郃比于禁更强,徐晃与许褚在正面硬拼上也有一较之力,但在关羽面前,他们的表现显得相形见绌。演义中,关羽在巅峰时期能以一刀逼退他们联手,让他们毫无招架之力。反倒是夏侯惇坚持缠斗,才迫使关羽一度陷入困境,进而出现张辽出面劝降、关羽暂时屈服的情节。如果没有夏侯惇死缠烂打,后来的“温酒斩颜良、诛文丑”恐怕要换人书写。
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加配网,五子良将在与蜀汉五虎上将的正面对抗中基本落于下风。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、黄忠的名号响彻天下,而五子良将若无许褚、典韦、夏侯惇、夏侯渊等曹氏宗亲压阵,很难撑得住阵脚。演义中,夏侯惇屡次“欺负”关羽,甚至还试图活捉他交给曹操;而张辽虽然被关羽称赞武艺不在自己之下,但与夏侯惇相比,他在实战中的威慑力显然逊色。
夏侯惇在史书和演义中的形象,都极为勇悍。比如他与吕布部将高顺交锋,四五十回合后高顺败退,甚至还被他追杀绕阵。这场战斗的真实性在《演义》里被放大,夏侯惇即使中了冷箭失去一只眼睛,依旧能奋勇反杀敌将,气魄几乎不输关羽“刮骨疗毒”的壮举。由此可见,在曹操阵营里,五子良将不论军功还是职位,都始终无法与夏侯、曹氏同日而语。
官职体系上也能看出区别。曹魏宗亲子弟往往能担任大司马、大将军等最高级别职务,而五子良将的最高军衔仅为“四方将军”。在曹魏改制后,大将军为一品,征镇车骑骠骑将军为二品,而四方将军甚至低于三品的司隶校尉等职。这种差距体现了“亲疏有别”的政治格局。
若把蜀汉五虎与诸夏侯曹对阵,可以这样配:关羽对夏侯惇,张飞对曹仁,马超对夏侯渊,黄忠对曹洪,赵云对曹纯。从演义描写看,关羽与夏侯惇难分高下,张飞则极少与曹氏兄弟动手,甚至因为娶了夏侯氏而有意回避。曹仁守城有勇有谋,若与张飞硬拼,也未必轻易落败。至于夏侯渊、曹洪、曹纯能否抗衡马超、黄忠、赵云,答案则要打上问号。毕竟演义里的马超与赵云几乎是无敌的存在,而正史记载中曹纯却曾从赵云手中夺走刘备的女儿,这又为双方对比增添了更多复杂性。
综上,五子良将在演义中更多是“陪衬”角色,他们虽能独当一面,却缺乏宗亲夏侯曹那种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分量。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,若论曹魏阵营内部的分层,夏侯、曹氏子弟的地位和武功加配网,都远在五子良将之上。而至于他们与蜀汉五虎单挑的胜负,还需要读者结合不同的史料与演义版本自行评判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银鼎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