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周朝国号为何叫“周”,唐朝张守节在注释《史记·周本纪》时曾提到:“因太王所居周原添盈聚富,因号曰周。”也就是说,周朝的国号来源于古公亶父所居住的周原地区,因此他便将国家命名为“周”。将地名作为国号,这种做法也在中国历史中并不罕见。类似的例子,许多古代王朝都曾以其发源地为国家命名,这体现了历史与地理的深刻联系。
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商王武乙在位时,古公亶父的部落最初被称为“豳”。为了避开狄戎的侵扰,古公亶父带领部族迁移至岐山周原一带,这一迁移被称为“亶父迁岐”。迁入周原后,古公亶父的部族改族号为“周”,并通过发展农业,实施“务耕织、行地宜”的政策,迅速从一个逃亡部族成长为强大的国家。周原的土地肥沃,资源丰富,使得这个部落能够得以迅速繁荣。
然而,问题来了:如此肥沃的土地,难道没有其他势力提前占据吗?周原一带是否真如传统说法那样一片无人之地,任凭古公亶父轻松迁徙?甲骨文的发现,给这一传统认知带来了巨大冲击。通过甲骨文的记载,我们了解到周人称“周”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,绝不仅仅是因为周原的原因。
展开剩余79%首先,何谓“周”字?
甲骨文中的“周”字,形状似乎是密植农作物的样子,似乎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除此之外,古今学者对“周”字的含义还有不同的解读。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解释“周”为“密也”,即意指事物排列得很紧密。现代学者也认为“周”字的形态像是纵横交错的方格,有着“雕刻”或“文采”的含义。虽然目前没有确凿的考证线索添盈聚富,但我倾向于认为,“周”字最初的含义与农业生产的密植方式有关,后来引申为“细密”和“完备”,这可能就是“周”字的本意。
其次,周国的起源时间?
根据史书记载,古公亶父迁徙至岐山周原后,便以周原地名更改了部族名称,即“周国”正式诞生于武乙时期。然而,甲骨文却显示,早在武丁时期(公元前1250年—前1192年),周国就已经存在了。甲骨文中有关于周的卜辞:“贞: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,由王事。丁未卜,侯……弗敦周,八月。甲午卜,宾贞:令周乞牛多(子)”。从卜辞中可以看出,武丁时期的商周关系并不和睦,商朝当时准备对“周”进行“剪除”或“讨伐”。这意味着,武丁时期的周国与商朝的关系非常紧张,双方曾经爆发过战争。
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:武丁时期的周国与武乙时期的周国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?如果它们是同一政权,那就与古史相矛盾;如果不是,那么武丁时期的周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呢?
第三,商朝是否存在两个周国?
经过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的深入研究,答案似乎逐渐浮出水面。实际上,商朝时期确实存在两个周国。宋代罗泌在《路史·国名纪甲》中提到,黄帝后裔曾在岐山之下建立了“郮国”(zhōu),这个国家与姬姓周国所在的周原地区有着紧密的地理和文化联系。也许,黄帝的后裔在周原这片富饶的土地上,逐渐发展出了“周”字,并且善于耕种,创造了周国的基本形态。
在周代的一件青铜簋上,铭文中出现了“周”字。通过对铭文的研究,学者们发现,铭文中的“周”字形与传统的“周”字有所不同,看起来像是一个族徽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,这个“周”字是妘姓周氏家族的族徽,显示出周国内部的复杂性。实际上,周国中不仅有姬姓,还有妘姓,且妘姓周氏早已在岐山周原建立了政权。
因此,岐山之阳的郮国,实际上与商朝时期的周国同属一个政权,后来古公亶父建立的姬周政权只是替代了妘周政权。这个历史背景能够解释,为什么周国会继承并继续使用“周”这一名称。
第四,姬族是否灭亡了妘周?
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,商朝时期确实存在两个周国:一个是妘周,另一个是后来的姬周。问题在于,武丁时期的妘周是如何灭亡的?笔者认为,古公亶父很可能是灭掉了妘周,因为妘周与商朝的关系一直紧张,而古公亶父通过击败妘周,成功获得了商朝的信任,成为商朝在西部的战略支点。因此,古公亶父的部族在获得商朝支持后,迅速崛起,成为西部的强国。
如果古公亶父只是一个逃难的部族,那么不到百年时间就能够由弱小的部落迅速崛起为西部霸主,并最终推翻商朝,显然过于“魔幻”。但如果古公亶父的迁徙是为了吞并妘周的势力,那么这一过程就符合了姬周的崛起逻辑。因此,史书上所描述的“古公亶父迁岐”的和平画面,实际上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妘周的残酷征服。通过灭掉妘周,古公亶父继承了周国的国号,继续延续了周的历史。
综上所述添盈聚富,周朝国号的由来,不仅仅是因为古公亶父迁徙至周原,更蕴含了周原地区复杂的政治背景。古公亶父的崛起,或许并非简单的逃难或迁徙,而是一场政治斗争与权力交换的过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银鼎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