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传,尧舜时期的洪水一度肆虐大地,动辄吞噬百姓家园。大禹奉命治理洪水,历时13年,遍访九州大地,亲自走遍大江大河,最终成功化解了灾难,为百姓安定生活奠定了基础。直到本世纪初,考古学家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遂公盨巨牛盈,这一文物上首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,上面铭刻的文字写道:“天命禹敷土,随山浚川”。这使得大禹的传说得到了考古证实。然而,考虑到4000年前人类的技术水平与人口规模,是否真能如史书记载那般,全面疏通九州的河流?这样庞大的工程是否可能仅凭当时的资源和技术实现?这不禁让人怀疑,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周人虚构的神话。
随着考古学的新发现,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,打破了传统的认知,也许其中隐藏着解开大禹治水真相的线索。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以东20公里的伊洛之间的小平原上,这片土地上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存,震惊了世界学界。而其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发现,或许能够揭示大禹治水的真相。
按照传统的认识,古代中原地区的农业以粟米和黍米为主,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,二里头的居民也以粟米为主粮。然而,深入研究却发现,二里头的主粮竟然是水稻。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方法,采用“浮选法”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土样。这种方法将土样放入水中搅拌,由于碳化粮食比泥土轻,因此碳化后的粮食会浮在水面上,能够被提取出来。这一方法揭示了当时的主食情况,改变了我们对二里头文化的认知。
展开剩余80%从1999到2006年,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报告显示,出土的稻米数量几乎与粟米数量相当,豆类、麦类的数量则较少。虽然当时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南方部族向夏朝进贡的稻米,但2019年的进一步研究揭示,二里头遗址的稻米数量显著增加,经过详细统计,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稻米比粟米稍多,且稻米的重量远大于粟米。从数量和重量上来看,水稻显然是当时居民的主粮,而非传统认知中的粟米。
二里头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水稻的种植,它位于伊河和洛河之间的平原地带,水源充沛,湿地条件优越,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他与大禹时代接近的遗址,如陶寺、石峁等,都位于较高的地势上,而二里头遗址却正处于低地,显然更适合大规模的水稻种植。因此,3500年前的洛阳一带,可能到处都是水稻田,稻花飘香。
除了二里头遗址之外,河南新密的新砦遗址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。这个遗址被认为是夏启的都城,距今约4000至3900年。新砦遗址出土了大量稻米化石,经过浮选法分析,发现稻米占据了该遗址粮食的绝大部分,足以证明稻米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。这一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大禹治水背景的理解。
然而,河南省的其他一些龙山文化遗址,如郾城郝家台、叶县余庄等地,却显示出稻米和粟米并存的现象。在郾城郝家台遗址中,有些居民以水稻为主粮,而另一些则以粟米为主粮。考古学家蓝万里指出,在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时期,河南农业主要以粟黍为主,但水稻也已经普遍种植,表明“五谷”农业格局初步形成。
既然新砦与二里头遗址的居民以水稻为主粮,那么它们与大禹治水又有何关系呢?笔者认为,大禹治水的真相或许是对湿地的改造、平原的开发以及水稻的大规模种植。从龙山到二里头的时代,河南地区的多个遗址已开始广泛种植水稻,尤其是新砦和二里头遗址,水稻已经成为主粮。相比粟米,水稻的产量更高,若大禹的部落将水稻作为主要粮食,那么粮食产量的增加无疑为大禹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条件。
水稻种植与粟米、黍米的旱作农业有所不同,水稻需要大量的水源,且要求有良好的灌溉系统。最理想的种植地是湿地与沼泽地带,因此,若想大规模种植水稻,就必须改造湿地,排干沼泽,并建立灌溉系统。事实上,古代江河的流向并没有固定,湿地和沼泽遍布平原,而这些地方正是大禹治水的重要目标。
《史记·夏本纪》提到,大禹在治水时,“令益予众庶稻,可种卑湿”,让百姓在低洼地区种植水稻。虽然《史记》对大禹治水的描述较为简略,但这一段话揭示了大禹不仅推广了水稻种植,而且在低洼湿地区域大规模推广。通过新砦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,我们可以看出,史记所描述的内容得到了考古证据的支持。
此外,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》也描述了大禹在治水过程中“掘地而注之海,驱蛇龙而放之菹”,并最终实现了“人得平土而居之”。这表明,在遍布湿地和沼泽的地区,要实现“平土而居”,就必须先进行土地的改造。
因此,大禹治水的真相,很可能是一场大规模的湿地改造与平原开发活动,目的是为大规模种植水稻提供条件。随着水稻种植的广泛开展,夏朝的农业得以迅速发展,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,从而为大禹建立夏朝提供了物质基础。这一过程或许被后人神话化为治理大洪水的壮丽传说。
回顾大禹治水的背景,我们不难发现,浙江良渚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,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条件。因此,大禹有能力进行类似的水利建设,但史书中所描述的治水规模——如九州大洪水,恐怕无论是在大禹时代,还是在后来的汉唐宋元明清,都难以实现。
通过这些考古新发现,我们或许能够重新审视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,并揭开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真实的面纱。
参考资料:《翦商: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》、《史记》等
发布于:天津市万银鼎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